很奇怪,在名詞的定義上,我們已經貼上了標籤:『弱勢』。
同樣的,當我們注意放在覺得受委屈、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人身上時,
我們也貼上了標籤:『受害者』。
其實,這是很類似的兩件事情。
不同的是,我們到底是以什麼樣的立場在看待這件事情?
你是否也陷入了對方的立場,與他同仇敵愾呢?
我們可以協助對方,
卻不能陷入對方的立場,和他一起生氣,
或者同情對方為何會遭遇如此的處境,
你會說,為什麼不能?這是同理心阿。
是,同理心讓我們可以知道對方的立場,
以及陷入這樣局面的心情,
更可以讓我們體諒對方並且協助對方,
但,那不代表我們要和對方一起悲傷、生氣
不要覺得自己是受害的一方。
這樣會使得受害者角色的能量加強,
對於事情的處理並不會更加理想。
很微妙,是吧?!
我也是摸索了很久才明白。
你可以像個律師、檢察官,
以專業的立場提供對方需要的資訊,
陪伴對方經歷一段低潮的時間,
但我不會陪著對方陷入那樣的情緒中,
除了對事情的進展沒有幫助以外,
也會讓憤怒、悲傷的氛圍擴散,
更甚至,你背起了這個事件的一部分責任,
以為自己是救世主般的救對方脫離困境,
最後,你自己也進入了這個角色,
即使最後贏了,你也沾沾自喜。
你或許不是受害者角色,但你幫助了受害者的情境,
你是幫助對方的人,所以有了成就感。
這些都是虛幻。
最好的方法,就是當對方求助你時,
提供專業的知識與方法,
而事情的進展要靠對方自己努力,
如此,對方才能有成長、進步,
才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救助自己。
如果他看不清事實,無法為自己發聲,
那神讓這件事情發生的用意,就不存在了。
許多事情的發生,並不是為了讓我們當療癒者、協助者,
而是為了當事人的人生道路,必須有所突破與進展,
激發他的勇氣、生存的渴望、積極努力的企圖心等等,
你協助他的過程,或許無形中你破壞了他成長的機會。
以上這些想法,是這兩天看到一個朋友身上發生的事件的感想。
本來我已經詢問專業,希望透過專業的協助,
來讓他知道自己可以努力爭取的方向。
如果有需要,本來我也想陪伴他一起去。
後來有另一個朋友知道之後,非常主動的要陪他去爭取權益,
後來靜下來之後,我發現了這個層面,
非常感謝上天讓我經驗了一次特別的過程。
差一點,我可能也會涉入其中,只是涉入的層面有多深而已。
個人想法的分享,還請看到的人多多指教。^_^